2018年度军队后勤开放研究科研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要求 |
成果形式 |
一 |
野战特殊环境生活保障领域 |
||
1 |
新一代飞行救生食品系列研究 |
研究目的:研制适配性高的新型救生食品和救生饮用水,满足飞行部队各机型高强度、大范围作战训练的救生需求。 |
研究报告、 |
2 |
新一代作战防护服装配套品种研究 |
研究目的:解决新一代作战防护服装体系完善性和品种配套性等问题。 |
|
3 |
防雨雪服装研究 |
研究目的:提升部队雨雪条件下执行作战任务被装保障水平。研究内容:1.服装结构设计;2.功能材料研究;3.品种配套设置研究;4.系列防风、防雨、防雪服装(含鞋靴)品种研制。主要性能指标:透湿型膜复合材料:静水压≥200kPa,洗涤50次≥100kPa,透湿量≥6000g/m2d;透气型膜复合材料:静水压≥200kPa,洗涤50次≥100kPa,透气率≥1mm/s,透湿量≥8000g/m2d;服装结构具有防风雨倒灌功能;防水胶靴具有保暖功能,气密性测试不漏水;防水鞋套气密性测试不漏水。研究要求:使用保质期服装类5年,胶靴类8年;与现行被装协调一致,采用国产化材料。2020年底前完成。 |
科研样品、技术规范 |
4 |
超轻型电站关键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用于野战条件下分队通信、生活、携行装备等供电保障。 |
研究报告、 |
5 |
南沙吹填岛礁植被生态系统构建理论与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开展吹填岛礁植被生态系统构建理论与技术研究,为南海岛礁生态系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研究内容:1.吹填岛礁陆域生态系统构建规划研究;2.植被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评估体系研究并对现状进行监测评估;3.研发植被生态结构与功能优化技术,对现有植被进行品种改造和功能优化;4.研究地上植被、地上地下动物及微生物等系统的种间网络关系和作用,形成吹填岛礁植被生态系统构建理论与技术。主要性能指标:1.建设规划包括:岛礁自然环境因子调查评估、规划原则及思路、建设内容(含分区规划)、实施方案、保障措施等;2.提出实现吹填岛礁近自然生态系统快速构建及其可持续维持理论;3.突破在吹填岛礁上的植被改造及功能优化技术、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近自然生态系统快速构建技术、种苗快速繁育技术;4.在吹填岛礁上实地构建或改造植被实验/示范区10000m2以上,其中生物种类不少于35种,植物不少于30种,动物、微生物各2种以上。2年简单维护情况下,植物存活率达70%以上,植被覆盖率半年达70%、1年达85%,植物长势茂盛,实现植被自然繁衍更替。研究要求: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技术方案、示范工程 |
6 |
西南沙岛礁卫生防疫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建立西南沙岛礁卫生防疫保障关键技术体系与平台,为西南沙岛礁传染病的监测、预警、溯源及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
研究报告、 |
二 |
军事能源保障领域 |
||
7 |
吸热型喷气燃料论证 |
研究目的:研究各种单体烃或烃类混合物的吸热能力,得到吸热性能优异的模型化合物,为研制吸热型喷气燃料打下基础。研究内容:1.各种单体烃或烃类混合物热沉性能研究;2.各种单体烃或烃类混合物热函、导热系数等热物理性能研究;3.分析实验结果,得到吸热性能优异的模型化合物。主要性能指标:建立吸热型喷气燃料主要性能的评价方法,对优选的烃类混合物进行吸热性能评定,确定吸热型喷气燃料的指标要求。研究要求:论证成果应适用于高超音速飞行器。2019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实验报告 |
8 |
空天动力用高密度高热安定性碳氢燃料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通过分子设计、模拟计算、精准合成与配方体系设计,研发出空天动力用高密度高热安定性碳氢燃料,解决现用喷气燃料高温热安定性差和密度小等问题,满足高超声速飞行对燃料热氧化安定性和吸热能力的要求。 |
研究报告、 |
9 |
航空航天煤基高性能燃料 |
研究目的:以煤炭为原料,通过煤炭液化、异构化等工艺,研制导弹、飞行器和舰载机使用的燃料,解决现有石油基航空燃料高温安定性差、溶剂油在密闭环境中芳烃、硫等有毒物质对人体伤害等问题,满足我军用航空航天发动机高推比、高稳定性和作战半径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装备性能,降低航空燃料对原油的依赖,拓宽军用燃料保障来源。研究内容:1.煤基3号喷气燃料的关键技术及中试放大生产;2.煤基高闪点喷气燃料关键技术及中试放大生产;3.煤基大比重喷气燃料关键技术及中试放大生产;4.煤基亚空间飞行器煤基燃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中试放大生产;5.导弹煤基燃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中试放大生产;6.煤基航空汽油关键技术及中试放大生产;7.无芳烃、无硫、无毒、无杂质的环保型溶剂油合成及放大生产。主要性能指标:1.煤基3号喷气燃料:通过JFTOT 300˚C 300min考核,其他指标满足GB 6537《3号喷气燃料》要求;2.煤基高闪点喷气燃料:通过JFTOT 300˚C 300min考核,其他指标满足GJB 560A《高闪点喷气燃料》要求;3.煤基大比重喷气燃料:满足GJB 1603 《大比重喷气燃料规范》要求;4.煤基亚空间飞行器燃料,通过JFTOT 355˚C 300min考核,其他指标满足GB 6537《3号喷气燃料》要求;5.导弹煤基燃料:通过JFTOT 300˚C 300min考核,冰点≤-60℃,其他指标满足GB 6537《3号喷气燃料》要求;6.煤基航空汽油: GB 1787《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燃料》标准;7.正构烷烃溶剂油无硫、无芳、无毒、无味,正构烷烃纯度最高达到98%;异构烷烃溶剂油馏程窄(<35℃),无硫、无芳、无毒、无味,异构含量不低于80%。8. 所有产品铝、钙、钴、铬、铜、铁、钾、镁、锰、钼、钠、镍、铅、钯、铂、锡、锶、钛、钒、锌等20种金属元素含量均不大于0.1 mg/kg;9.固体颗粒物含量不大于1.0mg/L;10.水含量不大于75mg/kg;11.铜片腐蚀不大于1级。研究要求:1.通过煤液化技术制备煤基航空燃料,并通过燃料制备及组分筛选方案,确定配方技术,生产6种不同性能的航空航天燃料和2种溶剂油样品;2.全部研究内容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科研样品、技术规范 |
10 |
煤基合成基础油研究 |
研究目的:通过煤制烯烃及其合成基础油研究,拓宽聚-α烯烃(PAO)基础油油源,解决武器装备用高端润滑油基础油依赖进口的问题。研究内容:1.优化煤制烯烃及其合成PAO基础油的工艺参数,确定生产工艺; 2.合成PAO2、PAO4、PAO6、PAO8、PAO10、PAO20、PAO40基础油,与对应黏度级别的进口基础油进行性能比对分析;3.煤基合成PAO基础油在军品润滑剂中的适应性研究;4.编制产品规范。主要性能指标:要求煤制烯烃合成的基础油满足下述指标要求,并与进口同类PAO基础油(Mobil或INEOS)性能相当。1.PAO2: KV 100℃ 1.6~2.1cst; KV 40℃ 61~75 cst; KV -40℃≤270 cst;水分≤50ppm;闪点≥145℃;倾点 ≤-55℃;酸值≤0.1mg KOH/g;溴指数≤1.0 gBr/100g;2.PAO4: KV 100℃ 3.8~4.2cst; KV 40℃ 15~20 cst; KV -40℃≤3000 cst;黏度指数≥120;水分≤50ppm;闪点≥204℃;倾点 ≤-60℃;酸值≤0. 1mg KOH/g;诺亚克蒸发损失≤14 wt%;溴指数溴指数≤1.0 gBr/100g;3.PAO6:KV 100℃ 5.7~6.1cst; KV 40℃ 29~33 cst; KV -40℃≤8200 cst;水分≤50ppm;闪点≥225℃;倾点 ≤-60℃;酸值≤0.01mg KOH/g;诺亚克蒸发损失≤9 wt%;溴指数溴指数≤1.0 gBr/100g;4.PAO8: KV 100℃ 7.5~8.5cst; KV 40℃ 45~50 cst; KV -40℃≤25000 cst;黏度指数≥120;水分≤50ppm;闪点≥245℃;倾点 ≤-50℃;酸值≤0.1mg KOH/g;诺亚克蒸发损失≤4 wt%;溴指数溴指数≤1.0 gBr/100g ;5.PAO10: KV 100℃ 9.4~10.9cst; KV 40℃ 61~75 cst; KV -40℃≤50000 cst;黏度指数≥120;水分≤50ppm;闪点≥250℃;倾点 ≤-45℃;酸值≤0.1mg KOH/g;诺亚克蒸发损失≤3.5 wt%;溴指数溴指数≤1.0 gBr/100g;6.PAO20: KV 100℃ 18~22cst; KV 40℃ 报告;黏度指数≥130;水分≤50ppm;闪点≥250℃;倾点 ≤-40℃;酸值≤0.1mg KOH/g;诺亚克蒸发损失:报告(要求不低于进口同类产品);溴指数溴指数≤1.0 gBr/100g ;7.PAO40: KV 100℃ 38~45cst; KV 40℃ 报告;黏度指数≥120;水分≤50ppm;闪点≥270℃;倾点 ≤-35℃;酸值≤0.1mg KOH/g;诺亚克蒸发损失:报告(要求不低于进口同类产品);溴指数溴指数≤1.0 gBr/100g;研究要求:基础油生产工艺可控、合成原料立足国内、来源稳定;PAO基础油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优于或与进口同类基础油产品性能相当、能够用于军品润滑剂基础油使用;基础油产量规模化,能够保证军品油生产供应;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科研样品、技术规范 |
11 |
高原高寒地区油料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为我军研制高原高寒地区作战油料保障装备提供技术支持。 |
技术方案、 |
12 |
新能源技术在机场保障中的应用研究 |
研究目的:引入现有先进新能源技术,应用于机场保障设施、设备、器材、装备能源供应,改变目前军用机场完全依靠传统能源保障的现状,推动机场能源保障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研究内容:1.系统梳理空军机场保障设施、设备、器材、装备的能源供应情况;2.分析各类保障设施、设备、器材、装备应用新能源技术的可行性;3.全面调研了解市场现有或近期能够实现的电、光、风、热等新能源技术;4.研究外军机场新能源技术应用情况;5.选择新能源技术,在机场保障设施、设备、器材中进行应用研究实验,提出场站后勤保障装备新能源应用建议方案;6.分析计算新能源技术应用产生的军事、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主要性能指标:1.调研分析国内外军民用机场保障设施、设备、器材、装备的新能源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2.论证分析新能源技术在军用机场的应用模式。3.研究提出军用机场分布式太阳能、风能、柴油机混合智能化微电网供电系统解决方案。4.研究提出以太阳能为核心的机库、仓库供热制冷除湿系统解决方案。5.通过5种以上新能源技术应用实验研究,提出军用机场新能源技术综合应用建议方案。6.系统研究量化分析军用机场新能源技术应用产生的军事、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研究要求:1.研究内容覆盖军用机场保障设施、设备、器材、后勤装备的新能源技术应用;2.依据新能源技术试验研究结果,提出未来机场新建改造或设备、器材建设中应用新能源技术的方案;3.后勤装备新能源应用建议方案供装备研制部门参考。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应用方案 |
13 |
高原高寒环境下高可靠储能技术军事应用研究 |
研究目的:突破电池组热管理设计、安全性控制技术等,解决高原高寒、高温高盐环境下储能系统电能源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 |
研究报告、 |
14 |
氢燃料电池高效制氢储氢及特殊环境适应性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开展新型储氢材料技术、液体燃料重整制氢和电堆集成技术,以及氢燃料电池轻量化、温湿度自适应控制与环境适应性关键技术研究,解决我军用燃料电池的储氢和供氢技术问题、满足野战低目标特征供电需求。研究内容:1.储氢材料储放氢机制模拟和验证研究;2.轻量化便携式燃料电池结构设计、温湿度自适应控制与环境适应性关键技术研究及电堆集成;3.基于液体燃料重整制氢的燃料电池集成设计、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及电堆集成;4. 25W、50W、200W轻量化携行燃料电池样机及30kW机动化燃料电池电站样机研制;5.军用燃料电池综合性能评价技术及部队适应性研究。主要性能指标:1. 25W、50W、200W轻量化携行燃料电池样机,-30℃能启动工作,寿命≥500h(额定功率下电压下降≤3%),系统比能量≥350Wh/kg(系统应包含燃料电池样机,以及包含供氢系统、温控自适应等辅助系统),一次连续工作不低于12h,安全性满足枪击不着火不爆炸。2. 30kW机动化燃料电池电站样机,额定功率为30kW,对外供电可提供直流电压12V、24V,交流电压三相(工频50Hz)230/400V,单相230V;工作温度范围-40℃-50℃,在-40℃能启动,启动时间不超过30min;一次加满燃料,应能按额定工况正常地连续运行不小于8h(其中包括过载10%运行1h);噪声、红外隐蔽性与安全性等满足GJB 235A《军用交流移动电站通用规范》要求。研究要求:1.通过研究给出储氢材料的机理和模拟计算结果,对其储氢材料的物性、储氢催化剂、反应条件、储氢容量等进行论证和试验研究,并分析与燃料电池联用的匹配性与适用性,给出在军事领域应用上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报告;2.根据野战条件下单兵负重、携行和供电需求,给出氢燃料电池轻量化方案,攻克温湿度自适应控制环境适应性、电堆一体化模块化集成等氢燃料池轻量化技术;3.制定基于柴油、喷气燃料、有机液体储氢等液体燃料的机动式制储放氢装置及其一体化燃料电池电堆设计集成方案;4.2020年底完成25W、50W、200W轻量化携行燃料电池样机及30kW机动化燃料电池电站样机研制,制定军用燃料电池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
研究报告、科研样品、应用方案 |
15 |
高功率脉冲型电池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通过研制可快速充放电、安全性可靠性好的高功率脉冲型电池,为野战条件下电能快速补充与应急保障提供技术手段。 |
研究报告、 |
16 |
数字化岸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在低压岸电系统研究和应用基础上,构建融合市电与新能源发电的高低压一体化新型岸电系统,满足军港码头岸电新建与改造需求。研究内容:1.岸电系统新能源发电接入技术研究;2.多源岸电系统能量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系统研究;3.多源ITn供电系统绝缘监测与保护技术研究;4.链式与环网ITn配电系统绝缘监测与保护技术研究;5、岸基高低压供电一体化技术研究;6.岸船对接电缆自动升降装置技术与装备研制。主要性能指标:1.系统容量≥500kW;2.新能源容量≥20%系统容量;3.新能源微电网系统可离网独立运行,独立微电网运行时非线性负载容量≥20%系统容量(电能质量指标满足国标要求);4.低压配电制式:IT制配出中性导体(输出3L+N);5.主回路额定电压:380/220V,辅助回路额定电压:220V;6.输出电压:390/225±3%V;7.绝缘等级:690V;8.冲击耐压≥8kV(断开电子仪表);9.绝缘报警电阻≥10kΩ;10.绝缘故障选线选相时间≤5min;11.岸船电缆提升装置臂长≥15m,变幅角0~70o,旋转角0~270o;同时输送电缆根数≥4;电缆卷盘对数≥2。研究要求: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科研样品 |
三 |
军事医学保障领域 |
||
17 |
单兵险地生存保障模块研制 |
研究目的:结合单兵综合保障系统建设,研制适合空降、特战、海军陆战和遂行危险任务的单兵和分队使用的险地生存保障专用器材,增强其野外自持生存能力。 |
研究报告、 |
18 |
民用加改装搜救装备器材论证研究 |
研究目的:为民用救援、运输装备加改装战场搜救相关装备器材,满足战场联合搜救体系建设要求,提供论证依据。研究内容:1.分析研究战场联合搜救可用陆上、海上、空中民用救援、运输等装备,提出需要加改装民用装备系列建议;2.根据战场联合搜救体系建设需要,论证提出陆上、海上、空中民用装备需要加改装的相关功能、性能指标要求及研制建议;3.论证提出相关装备、器材加改装方案及需求。主要性能指标:1.范围包括陆上、海上、空中民用救援、运输等装备;2.提出加改装装备器材需求包括搜寻定位、急救后送等装备器材;3.提出陆上、海上、空中民用装备满足战场联合搜救需求的相关功能、性能指标要求及研制建议。研究要求:2019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技术方案 |
19 |
机动布设搜救无线网络系统研制 |
研究目的:研制机动布设型搜救无线网络系统,重点解决无通信网络覆盖区域系统终端的机动布设、节点间自组网络通信,以及终端多种模式搜寻、定位、通信等问题,为战场搜救提供无线通信和定位补充手段。 |
技术方案、 |
20 |
新型搜寻定位技术论证与关键技术验证 |
研究目的:开展新型搜寻定位技术应用研究,为在GNSS拒止条件下为单兵作战人员提供连续自主定位导航信息,满足但并在山区、丛林、楼宇、洞穴等复杂作战环境中搜寻定位需要,为新型搜寻定位技术提供储备。 |
研究报告、 |
21 |
无人机搜救系统应用研究及关键技术验证 |
研究目的:研究将无人机技术用于战场联合搜救的运用方案及关键技术,构建基于无人机技术的新型搜救装备系统。研究内容:1.论证研究无人机战场搜救模式及勤务需求,研究提出无人机搜救装备功能及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构建无人机战场搜救装备系统;2.研究基于无人机的搜寻定位关键技术应用,形成基于多种探测手段的无人机搜寻定位技术新型手段;3.研究基于无人机技术的伤员分布、伤情感知等关键技术,形成伤员侦查感知新型手段;4.开展无人机战场搜救演示验证。主要性能指标:无人机平台根据战场搜救勤务应用需求从目前相关体系中的无人机机型中选择,符合无人机谱系要求;探测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红外、光学、雷达等,探测距离不低于同类侦察设备能力要求;无人机留空时间、搜索距离依据选型无人机设计能力不低于同类应用要求。研究要求:科研样品2套,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技术方案、科研样品 |
22 |
特殊复杂条件下搜救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为特殊复杂地形条件下人员搜救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手段。 |
研究报告、 |
23 |
北斗三号应急搜救业务支撑系统 |
研究目的:依据北斗三号工程与战场联合搜救工程要求,开展北斗三号应急搜救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为搜救力量高效指挥作业提供呼救接入、信息分发及指挥调度的底层支撑,为后续深化研究和应用拓展提供基础支撑系统。 |
研究报告、 |
24 |
战场联合搜救军民融合和军地联合搜救指挥协调机制研究 |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提出战场联合搜救军民融合和军地联合搜救指挥协调机制建设方案,为构建军民融合、军地协同的战场联合搜救指挥协调机制提供依据。研究内容:1.研究国家应急救援指挥协调机制模式及对战场联合搜救体系建设的影响与作用;2.研究军地联合行动指挥协调机制,提出军地协调指挥方式模式;3.研究提出战场联合搜救军民融合和军地联合搜救指挥协调机制建设方案。主要性能指标:1.形成涵盖战场联合搜救体系各要素的军民融合建议方案;2.提出完整的军地联合搜救指挥协调机制。研究要求:2019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建设方案 |
25 |
地方医院抽组战时救护队战场联合搜救能力建设论证研究 |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为地方医院抽组战时救护队遂行战场搜救试点建设任务提供依据。 |
研究报告、 |
26 |
地方交通运输行业预备役空中、海上搜救打捞队伍战场联合搜救能力建设论证研究 |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提出地方交通运输行业空中、海上搜救预备役打捞队伍建设试点方案,为开展相关试点建设提供依据。 |
研究报告、 |
27 |
水陆两用飞机搜救功能与战场搜救运用模式论证研究 |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完善水陆两用飞机战场搜救功能,为构建基于水陆两用飞机的战场搜救模式提供依据。研究内容:1.论证研究鲲龙600水陆两用飞机战场搜救功能,提出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和加改装搜救装备需求;2.论证研究水陆两用飞机的战场搜救运用方式及基于水陆两用飞机的战场搜救模式,提出水陆两用飞机的运用建议。主要性能指标:1.论证成果要求包括水陆两用飞机战场搜救功能组成、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和加改装搜救装备需求;2.基于水陆两用飞机的战场搜救运用方式及搜救模式,提出水陆两用飞机的搜救场景运用建议方案。研究要求:2019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 |
28 |
高原低温低氧环境下火器伤早期救治中负压封闭引流系统的应用优势及对其功能改进的实验研究 |
研究目的:为高原低温低氧环境下火器伤救治提供理论支持。 |
技术报告、 |
29 |
战创伤急性颅脑外伤后自体神经干细胞的培养、诱导分化与移植对受损脑组织的再生及功能修复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探索战创伤颅脑外伤伤病员术中切除的废弃脑组织碎片自体NSC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条件,评估动物自体NSC移植疗效,为脑组织的再生及功能修复提供技术储备。 |
研究报告、 |
30 |
纳米银微电池复合高分子纤维医用敷料的抗菌促愈性能研究 |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为开放性战创伤伤口愈合和功能恢复提供新型敷料。研究内容:1.纳米银微电池复合高分子纤维医用敷料抗菌促愈机理研究;2.敷料制备工艺及技术研究;3.敷料的抗菌促愈性能评价。主要性能指标:1.新型敷料具有稳定的自放电性能;2.新型敷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3.新型敷料具有抗菌、促愈功能。研究要求: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科研样品、实验报告 |
31 |
新型战创伤止血多功能材料系统研究 |
研究目的:突破现有材料大出血伤员止血救治技术瓶颈,为战创伤早期急救止血提供新方法。 |
研究报告、 |
32 |
多样化军事任务重症胸部创伤的早期处理及救治一体化模块式研究 |
研究目的:为重症胸部战创伤的早期处理及救治提供一体化模块式解决方案,提高火线抢救及后送成功率。研究内容:1.研发适合野战环境及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小型化便携式心肺辅助装置,暂时维持严重受损的心肺功能,为安全后送提供技术保障;2.开发新型火线用止血药物及材料,实现火线深部组织器官的快速止血;3.制定严重胸部创伤火线急救、早期处理与后送环节的医疗保障救治策略。主要性能指标:1.小型化便携式心肺辅助装置。(1)体积:不大于270mm×270mm×500mm;(2)整机质量:<8kg;(3)电机转速:0~5000rpm;(4)温度测量范围:10~40℃;(5)压力测试范围:0~300mmHg;(6)流量测量范围:0.5~7L/min;(7)工作环境温度范围:-40~50℃;(8)异常报警:电池电量报警、压力报警、流量报警;(9)其他要求:显示面板具有保护盖、具有防水、防尘、防震设计、可伸缩保护杠(保护膜肺、离心泵、管路等)、可外置固定卡具方便将装置固定于这种转运工具。2.小型化便携式心肺辅助装置配套套包。(1)组成:套包组成包括膜式氧合器、离心泵、管路、插管;(2)膜肺:预充量<300ml、最大流量>5L、氧合膜面积>1.3㎡、变温膜面积>0.3㎡、氧迁移率>270L/min、CO2迁移率>240L/min、变温效率50~75%;(3)离心泵:最大转速>5000rpm、最大流量>5L/min;(4)管路:应用涂层技术(肝素或其他材料涂层);(5)插管:应用涂层技术、具有导引钢丝侧孔、方便穿刺置管。3.火线用止血药物及材料。(1)材料:木胶棉(10s内可以膨胀10倍以上);(2)剂型:颗粒状直径<2mm;(3)保存条件:可常温无水保存;(4)毒性:对周围组织物不良影响。研究要求: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科研样品、技术规范 |
33 |
新型简易脊柱脊髓创伤修复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为脊柱脊髓爆震伤员现场急救与后送、战创伤早期处理救治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
研究报告、 |
34 |
战时现场及紧急救治阶段介入止血装备及药械的系统化研究 |
研究目的:解决战时及灾害现场,对伤员重要脏器及肢体出血性创伤的救治水平低,造成高死亡、高致残等问题。研究内容:1.在现场及优效救治窗口内,开展重要脏器和复杂伤情大出血的微创介入止血装备及药械关键技术研究;2.建立战创伤现场微创介入止血的技术规范。主要性能指标:实现在常规救护车内装配心脏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手术功能设备;实现大功率车载并联自发电,总功率≮22kW;车载血管造影设备实现机器人操作,射线对准精度≤1mm,小功率影像链系统(功率≯15kW)具备心脏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性能;影像显示具有整体可编程分屏高清显示性能;车内手术环境洁净度达到万级;具备微创介入止血专用器械及药品等。研究要求: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科研样品、技术规范 |
35 |
我军卫勤外骨骼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在战伤救治中的应用研究 |
研究目的:研发我军卫勤用多任务型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为战场伤病救治各环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持及战术方案。 |
研究报告、 |
36 |
野战便携快速检验装备的研究 |
研究目的:为军事行动、灾难救援、特殊环境(舰船等)及基层部队伤病员医疗救治提供现场快速检验装备。 研究内容:1.基于微流控、流式细胞等技术的血细胞分析系统;2.基于电极、微流控、传感器等技术的快速血气和离子检测系统;3.基于微电极、芯片技术的快速凝血功能检测系统;4.基于层析、超顺磁等技术的免疫、生化检测系统;5.基于等温或变温PCR、微流控、生物功能传感器等技术的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主要性能指标:1.所有设备均采用化学检测法;2.能在一个箱组内集成完成生化、白细胞、血红蛋白、尿常规、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等多种检验、检查功能;3.系统具备信息化管理功能,通过平板电脑及信息化管理软件对所有检测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归类,同时预留数据传输接口,能够实现数据共享,可通过3G/4G或军用网络上传基层官兵健康数据;4. 1人即可携行,展开时间≤1min(1人),撤收时间≤1min(1人),具有USB、网口等多种数据传输接口,设备小型化(收拢状态)≤600mm×450mm×300mm,重量≤15kg。研究要求:2020年底前完成。 |
科研样品、技术报告 |
37 |
调控血液及其代用品携/放氧能力的研究 |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血液及其代用品携/放氧能力的调控技术,提高用血质量和水平。 |
研究报告、 |
38 |
大量核辐射受照人员快速生物剂量估算自动化分析系统研究与应用 |
研究目的:为大量核辐射受照人员生物剂量准确快速估算,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技术手段。研究内容:1.利用自动化细胞显微图像技术,研发高通量、快速生物剂量自动化分析系统。2.研发辐照放射人员染色体畸形和CB法微核显微图像自动进样、扫描、拍照、识别、分析、剂量评估等一体化工作站。3.建立基于一体化工作站的染色体畸变、微核技术的质量标准和剂量效应曲线。4.选择1~2家军队专业医学救援队开展示范应用。主要性能指标:1.高通量全自动玻片进样系统,载物台一次性可放置玻片≥8片,进样系统一次性可放置玻片≥120片。2.全自动玻片自动聚焦扫描拍照系统:配置10倍、20倍、40倍、60倍、100倍物镜,具有自动切换物镜,自动滴油功能;扫描速度:40倍镜,自动拍照,每张玻片≥3000张图像,时间≤20min。3.染色体畸变/微核自动分析模块,染色体着丝点识别率≥95%,双着丝粒(多着丝粒)识别率≥95%,着丝粒环识别率≥95%;识别结果智能排序,复杂的图像经人机交互后,染色体畸变的识别准确率≥99%。自动计算、生成生物剂量评价参数和曲线。单核淋巴细胞、双核淋巴细胞识别率≥95%,微核识别率≥95%,识别结果智能排序,复杂的图像经人机交互后,微核识别准确率≥99%。自动得出微核细胞率、微核率等指标。研究要求:自主开发,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技术方案、科研样品 |
39 |
极地、深海、临近空间和太空等极端环境机体生理适应机制及医学防护关键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为极端环境作业人员医学防护提供技术支持。 |
研究报告、 |
40 |
虚拟联勤医院建设与关键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以军队网络为载体,整合联勤卫勤优质医疗资源,使优质联勤医疗资源为更广大官兵服务,缓解驻偏远地区单位官兵就医不便,实现对中小医院技术支持,为军事力量走出去提供医疗保证。研究内容:1.构建优质专科全域服务功能模块,遴选联勤卫勤优质专科,实行网上轮值排班,为官兵提供优质专科服务;2.构建体系部队远程诊疗功能模块,医院与体系部队建立网络连接,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远程诊疗服务;3.影像病理远程诊断功能模块,依托放射、病理、特诊等科室,为保障区域内中小医院提供实时在线的远程影像、病理、心电诊断技术支持服务;4.老干部慢病远程管理功能模块,以家庭病房形式开设远程医疗服务站点,配备生命体征传输设备,建立远程医疗监测预警中心;5.疑难重症多中心远程会诊功能模块,建立会诊专家库,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网上会诊室,实现多家医院同时在线多学科会诊服务。主要性能指标:1.功能要求包括①优质专科全域服务功能模块需实现医疗机构管理、排班管理、保障卡管理、优质专科管理、优质专家管理、医疗设备管理、药品、卫材管理、床位管理、动员力量、医疗行动、物资储备、态势标绘、战备资料库、病历中心管理、门户网站及后台管理;②体系部队远程诊疗功能模块需实现挂号预约、检查预约、床位预约、即时问诊、图文问诊、电话咨询、患者管理、诊后随访、远程门诊(含医嘱开单、检查检验申请、电子处方审方)、健康宣教、CA电子签名、决策分析;③影像病理远程诊断功能模块需实现权限管理、申请管理、影像处理、病理处理、报告管理、报告传输、质控评分、培训申请、培训管理、资源共享、人工智能诊断、移动云影像、医疗机构影像病理数据提取接口;④老干部慢病远程管理功能模块需实现体征监测、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紧急医疗救助、移动保健服务;⑤疑难重症多中心远程会诊功能模块需实现会诊申请、会诊管理、双向转诊、远程音视频图文会诊、多学科临床会诊(MDT)、远程教育培训。2.安全要求包括采用符合军队安全要求的系统、设备、措施,构建涵盖物理安全、边界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安全审计等多个方面,符合军队安全保密要求的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3.性能及可靠性要求包括①系统应支持超过10000个终端同时接入,能够提供7×24小时服务,即使在系统数据备份时也能不中断服务;②具备医生端、患者端功能与参数的简单、灵活配置。具备语音、图像、文字等IM功能,网络视频无明显延时;③系统应当有完备的数据备份方案,并由数据库设置预定的备份策略进行异地备份;④具有完善的运维监控系统,故障时能自动告警,系统故障恢复时间不超过30min ,由于软硬件意外导致的系统停机每年不超2次,每年累计停机时间不超过2h;⑤具备高效可行完整的故障应急方案,保证业务工作不停顿;当系统从故障中恢复后,故障期间数据可与故障前后数据整合衔接,保证数据不丢失。研究要求:平台软硬件要求全部国产,2019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软件系统、标准规范 |
41 |
空运医疗后送全程无缝可穿戴式生命体征无线监测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为重症伤员空运后送全程提供可穿戴式生命体征无线监测系统,提高时效性,降低突发意外风险。研究内容:1.采用无线监测及传输技术,开展危重伤病员现场救治与后送过程中无线可穿戴式生命体征信息(包括心电、呼吸、脉搏、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适度扩展脑电、肌电、及听诊信息等)采集、传输及存储的相关研究;2.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对伤病员生命体征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异常指标自动报警;3.针对两型专用卫生飞机及计划研发的通用型卫生飞机,开展系统在航空环境下试验,以减少振动、电磁、噪声的干扰。主要性能指标:1.无线心电、呼吸、脉搏、体温、血氧饱和度的持续监测;2.无创连续血压的持续监测;3.脑电持续监测;4.肌电持续监测;5.连续心肺音的持续监测及分析;6.正常使用条件下,可连续工作时间不低于120h;7.工作环境温度:-20℃~55℃;8.满足医疗电气设备相关标准(IEC60601-1和IEC60601-1-2);9.满足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第25部《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CCAR-25-R4);10.随身佩戴传感器总重量≤200g。研究要求:人体工程学设计合理,穿着舒适轻便,对不同体型适应性好,具有防静电、防紫外线、抗振动,耐机械振动干扰等特性,可全天候工作,生命体征数据可通过监护仪现有有线接口接入到现有监护仪中,所有生命体征传感器全部国产化。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科研样品 |
42 |
飞行员3D听觉态势感知增强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解决新型作战飞机应用3D听觉显示关键技术问题。 |
研究报告、 |
43 |
微重力环境下创伤与感染的防治研究 |
研究目的:为航天飞行及失重训练过程中的创伤及感染救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1.通过动物实验和离体细胞实验,研究模拟失重环境下皮肤软组织创伤及愈合特点;2.根据航天飞行实践中的常见感染事件,研究失重环境下皮肤软组织创伤后相关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病理特点;3.研究失重环境下创伤应激性胃溃疡创面及愈合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理特点;4.针对性地研究相关创伤后感染防护措施和抗感染治疗效果及药物敏感性变化;5.研究拟定相关技术规范。主要性能指标:模拟失重动物模型,模拟失重离体细胞模型,创伤与创伤后感染及愈合的观察与评估,失重环境下相关病原微生物生物学特性变化,抗生素敏感性。研究要求: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技术规范 |
44 |
军事环境脑作业能力增强/保护药物药效学研究平台的建立及认知增强剂研究 |
研究目的:为军事人员脑作业能力维护和提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
研究报告、 |
45 |
基于核酸识别的病原微生物快速实时检测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为病原微生物快速实时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
研究报告、 |
46 |
腺病毒生物威胁防御与医学防控救治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提高新兵集训时腺病毒防控与诊治能力。研究内容:1.依托病毒学实验室,研究腺病毒病毒学及抗病毒策略;2.研究腺病毒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特征表现及并发症发生时患者特点;3.总结既往部队腺病毒感染的特征,为基层医生早期诊断提供线索;4.咽试纸核酸假阴性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5.规范糖皮质激素用量等医学救治技术。主要性能指标:1.B55型腺病毒体外抗病毒药物筛选,选出最佳抗病毒方案;2.武警部队腺病毒感染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总结;3.B55型腺病毒感染咽试纸规范采集流程及补救措施;4.指导糖皮质激素治疗B55型腺病毒感染剂量使用临床参考指标。研究要求: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技术方案、技术规范 |
47 |
病原体核酸检测新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研发新型技术实现病原体核酸及免疫检测的智能化、集成化及一体化,提升部队生物安全现场快速高灵敏检测能力。 |
研究报告、 |
四 |
战略投送与军交运输领域 |
||
48 |
国防军事运输快递网总体论证与原型验证 |
研究目的:贯彻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支撑手段等方面开展国防军事快递网论证研究,解决国家、地方大型物流和快递企业承运军事运输任务的问题,有效提升军队运输投送能力。研究内容:1.国防军事运输现状研究,借鉴国外民用快递公司参与军事运输投送经验做法,全面梳理现阶段不同品类、不同任务性质运输投送方式、业务流程,和存在的问题;2.国防军事运输快递网总体论证,明确快递网建设的目标定位、总体架构、用户体系、数据架构、功能体系、网络架构、部署架构,以及军地物流平台交互方式和相互关系,提出快递网总体方案和建设方案;3.国防军事运输快递网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运输任务调度、军地资源协同、数据交换等关键技术和标准规范研究;4.搭建部署试验环境,开展试验应用,验证相关系统功能。主要性能指标:以网络为中心采用服务化架构,支持柔性配置和多级分布式部署应用;支持数据量≥1000万条,在线并发用户≥5000个,响应时间≤2s;平均故障间隔时间≥2000h。研究要求:符合后勤虚拟专网数据跨网交换体制,支持军地跨网(军网和互联网)部署和数据自动同步更新,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法规标准、技术方案、软件系统 |
49 |
联合作战运输投送筹划指挥与仿真模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为联合作战运输投送指挥筹划提供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支撑。 |
论证报告、 |
50 |
运用无人机联合补给方法与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为军队利用无人机实施物资补给提供技术指导。研究内容:1.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探索部队利用地方物流无人机实施补给的方法。制定部队使用无人机申请标准、使用流程、经费标准等保障措施;2.对参与部队保障的无人机进行技术路线研究和选型论证。比较多旋翼、单旋翼和固定翼无人机固有特点、使用场景,综合国内外、军内外成熟无人机应用案例,选定我军空中投送无人机优先发展的技术路径。主要性能指标:1.无人机在技术体制上,包括:旋转翼、固定翼,以及固定翼与旋转翼相结合;2.在投送方式上,包括:垂直起降投送、水平起飞空投吊舱、水平起降投送;3.在任务载荷上,覆盖1t以上、0.1~1t,以及0.1t以下等重量;4.在补给方法上,涵盖无人机联合补给的指挥控制、空域协调、电磁频谱管控、安全措施等。研究要求:2019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技术规范 |
51 |
高墩大跨桥梁的快速化抢修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为高墩大跨桥梁快速抢修提供技术手段。 |
研究报告、 |
52 |
重装运输车行驶综合保障系统 |
研究目的:立足部队重装运输行驶保障特点和平战应用需求,利用信息化综合保障手段,实现对多区域运输的立体化、高清晰、可夜视、可视化视频信息监控,对车辆动态实时监控,确保在各类运输场景和复杂气象和地理环境下运输保障的通信顺畅,为实现“指挥扁平化”“决策智能化”“保障可视化”“管理网络化”“训练模拟化”“监控自动化”的装备体系建设目标奠定基础。研究内容:研制车辆行驶综合保障系统,包括指挥车分系统、重装运输车分系统和驾驶员分系统。主要性能指标:1.指挥车分系统:标绘、掌控所属梯队行军过程中的动态;对本梯次车辆在行军过程中的指挥控制和任务分配;对所属车辆进行视频态势、状态数据和指挥命令(短报文和语音)信息传输;驾驶员身份识别与状态监控;指挥容量108辆,目标处理容量120个;指挥车和运输车之间不大于18km(通视),运输车和运输车之间不大于18km(在覆盖区内),数据带宽不大于20Mbps。对所属梯队车辆行军预案辅助制定、行军线路辅助规划和运输任务模拟训练。2.重装运输车分系统:车辆状态信息采集、标绘和显示;导航定位与授时、梯队内短报文和语音、视频、数据互联;监控运载设备的倾斜稳定性、运载货仓物品的安全性、铁路运输过程;实时采集驾驶员监控状态、车辆速度、里程、温度、油量、载重和定位等信息;车辆前视可见光视场为120度*34度,热成像为38度*28度,车辆侧视角为75度*55度,车辆后视角为78度*57度;车辅发现距离,以宽2m、高2.75m车辆尾部为参照物,前视主动、被动、侧视主动和后视主动红离。3.驾驶员分系统:装备装卸、车辆维修过程中的保障;远离车队执行任务时的保障;发现距离100m,识别距离80m。研究要求:实现地理位置实时上报、行车数据实时传输、语音指挥指令直达单车等功能。2020年底完成。 |
研究报告、软件系统、科研样品 |
五 |
工程抢修防护与设施管理保障领域 |
||
53 |
伪装遮障结构模块化、轻型化关键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为军事设施伪装遮障结构设计提供新材料、新技术。 |
研究报告、 |
54 |
多波段环境自适应伪装材料与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针对军事设施防不间断连续侦察监视的伪装需求,着眼于解决伪装材料与器材不能同步适应周围背景环境变化,导致军事设施暴露的难点问题,从自适应伪装变色机理研究入手,开展温致变色、电致变色、光致变色伪装材料与技术研究,攻克自适应伪装的变色机理研究与材料制备加工等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着眼于自适应伪装的战场应用需求,着重解决伪装材料的多谱兼容性、自适应伪装材料的环境适应性难题,为军事设施自适应伪装工程化应用提供关键材料与技术支撑。研究内容:1.环境自适应伪装机理研究;2.基于温致变色伪装材料与技术研究;3.基于电致变色伪装材料与技术研究;4.基于光致变色伪装材料与技术研究;5.环境自动感知与监测技术研究;6.变色材料的多波段伪装兼容技术研究。主要性能指标:1.变色波段范围:0.38μm~0.76μm;3~5μm、8~14μm;L、X、Ku波段;2.色彩动态响应切换时间不大于10s;3.色彩光谱反射率满足典型优势背景光谱通道;4.双向可逆变色,绿色系色彩不少于3种,黄色色系不少于3种;5.-5℃~40℃范围内,双向变色后色彩保持持续稳定。研究要求:适应全域作战装备伪装和全过程工程伪装,2020年前完成。 |
研究报告、技术报告、科研样品 |
55 |
轻质高强模块化防弹板、防弹异形结构型谱及预成形工艺研究 |
研究目的:为军事设施孔、口、井等特殊部位防护提供技术手段。 |
研究报告、 |
56 |
远海岛礁盐害破坏钢筋混凝土结构电化学修复成套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解决岛礁钢筋混凝土结构盐害破坏修复问题。研究内容:1.远海岛礁钢筋混凝土结构电化学修复的配套阻锈剂、修补砂浆及高耐久防腐涂料的筛选和研制;2.顶立面结构双向电迁移装置研制开发;3.电化学修复技术施工工艺与检测评估技术研究,并进行现场工程试点;4.以机场、码头和岛礁工程防护为重点,开展岛礁及海防工程防腐增寿研究。主要性能指标:1.阳离子型阻锈剂电解质溶液ph值为10时,解离常数≥9.5;2.保护层厚度50mm以下的混凝土电化学修复作业时间≤30d,最大修复电流密度可达到3A/m2,混凝土内部氯离子去除率≥80%,钢筋表面聚集的阻锈剂摩尔浓度为氯离子浓度2~7倍;3.电化学修复后,钢筋的自然电位稳定保持在-200mV~70mV区间的时间不小于20年;4.修补砂浆要求粘结强度>1.5MPa,抗压强度>40MPa,抗折强度>10MPa;5、高耐久防腐涂料抗盐雾>3000h,与混凝土的附着力>3MPa。研究要求:2020年前完成。 |
研究报告、技术报告、施工工艺 |
57 |
抗侵彻高强度复合层状增韧功能陶瓷材料及结构研究 |
研究目的:开展高强度复合层状增韧功能陶瓷材料及结构研究,为大口径深侵彻战斗部的防护以及地下目标的结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
研究报告、 |
58 |
基于玄武岩纤维的新型复合材料研制及其在国防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研究目的:为提高岛礁、港口码头等军事工程的耐腐蚀能力、抗爆能力以及加固改造提供技术手段。 |
研究报告、 |
59 |
基于磁流变动态阻尼的国防工程隔震模块设计研究 |
研究目的:为指挥防护工程中对震动环境较敏感的重要仪器设备隔震设计提供方法手段。研究内容:1.国防工程柔性结构件的可控阻尼减振作用机理;2.磁流变液动态阻尼的适应性混合控制方法;3.国防工程异质结构的适应性融合设计方法;4.基于磁流变可控阻尼的柔性结构件实验。主要性能指标:1.单点磁流变隔震模块静态承载力(断电状态)不小于10kPa;2.单点磁流变隔震模块动态承载力(最大电流状态)不小于100kPa;3.电磁变化响应时间不大于0.01s;4.电磁线圈控制器电流强度不大于10A;5.磁流变液零场粘度不大于1.5Pa.s;6.磁流变液剪切应力不小于60kPa;7.磁流变液密度不低于2000kg/m3;8.磁流变隔震模块缓冲位移不大于50mm;9.有效隔震模块主功能构件高度不大于500mm;10.适应温度环境范围从-40℃~130℃;11.集中控制磁流变隔震数量不小于100个;12.磁流变模块阻尼器力幅值衰减率不大于15%/10年;13.磁流变隔震模块千小时可靠性不低于0.99;14.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不低于100000h;15.其他指标应符合国防工程设计规范的指标要求。研究要求:1.研究技术指标需以实物测试、模拟仿真等形式进行支撑;2.2019年前完成。 |
研究报告、技术报告、科研样品 |
60 |
机场应急起降带决策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为时机场道面损坏后快速选取起降带提供技术支撑。 |
研究报告、 |
61 |
高性能风积沙混凝土关键技术开发及其在军事应用 |
研究目的:主要用于解决我国西北地区混凝土砂石集料质量差、资源匮乏、采集距离远等难题,满足我国西北方向军事工程抢修抢建对混凝土的要求。 |
技术方案、 |
62 |
高寒地区快速除冰道面材料与结构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着眼解决冬季高寒地区机场跑道、库区道路结冰后,除冰效率低,易损伤道面的问题,实现机场道面和山区道路的快速安全融雪除冰,为确保我军军用机场和运输道路安全畅通提供技术支撑。研究内容:1.吸波关键材料设计与制备;2.高效吸波层道面混凝土关键材料与制备技术;3.微波屏蔽基层混凝土关键材料与制备技术;4.融雪除冰道面混凝土结构组合设计与铺装技术。主要性能指标:1.道面混凝土材料抗折强度不小于5MPa,抗压强度达C40混凝土等级;2.微波热转化效率大于10%;3.道面整体除冰时间相比机械除冰等传统手段缩短50%;4.基层混凝土微波段电磁屏蔽效能SE值达50dB以上。研究要求: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科研样品 |
63 |
极地用混凝土材料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改性胶凝材料和集料,开发极地用特殊混凝土,解决超低温环境下建筑物建设与维护难题。 |
研究报告、 |
64 |
滩浅海工程地质综合调查平台研究 |
研究目的:主要用于20m水深范围内区域综合工程地质的快速调查,提高海防工程地质勘察与设计维护周期,有效降低调查成本。 |
研究报告、 |
65 |
机场道面质量智能监控技术应用研究 |
研究目的:重点研究物联网和智能感知技术应用于场道监控的功能需求、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演示验证,为建立快速、有效的道面技术状态监控手段提供技术基础。研究内容:1.道面质量监控技术参数体系研究。基于飞行安全保障和道面养护策略优化需求分析,研究提出对温度、湿度、应变、位移、不均匀变形、载荷以及摩阻系数、弯沉、平整度等参数的监控及采样要求。2.道面质量智能感知体系研究。根据道面质量技术参数采样要求,研究分析不同数据采集技术手段适用性,提出对不同参数的实时监控和定期检测方案。3.新型监控传感器及布设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无线低功耗传感器和支护技术,研究验证在场道、联络道各个断面和不同深度布设实时监控传感器的技术方案。4.道面质量监控预警技术研究。建立飞行区场道设施安全评价、预测、预警模型,构建飞行区场道设施状态主动全息感知平台,对场道技术状态进行信息栅格管理、实时监控预警。主要性能指标:道面质量监控的指标分为实时监测类和定期检测类:1.实时监测类要求:监测方式采用动态主动采集、超值采集、触发采集及阈值警示等实时在线监测方式,各参数的性能指标要求为①温度:检测范围-55~75℃,测量精度±0.5℃,埋深:每层位中间位置加路基表面下方10cm深处;②湿度:测量精度±3%RH,埋深:每层位中间位置加路基表面下方10cm深处;③应变测量:监测范围50~2500um,测量精度±(5+W×1%)um(W为实测最大弯沉值),重复误差<5%;④位移及不均匀形变:采用线性分布链式传感器,满足断面监测及局部纵向监测需求,单个传感器长度可达20~100m,总体精度达到1.0mm,分辨率达到0.05mm。2.定期检测类性能要求:①平整度:测量精度±0.5mm,分辨率0.1mm;②平均纹理深度:测量精度±0.51mm,最大量程>10mm;③摩擦测试系统:摩擦系数车0.01,摆式仪0.05;④GPR道面层厚度:测量精度±0.5cm;⑤表面破损PCI值:测量精度±1(0-100分)。3.传感器要求:①电池寿命≥5年;②无线数据传输;③检修维护周期:内埋传感器检修维护周期不低于5年。4.全息感知平台的功能要求:①研究项目应建立机场道面健康状况管理系统,包含智能监控、运营状态分析、智能化养护管理3个子模块。②机场道面健康状况的智能监控模块,作为系统的基础模块,内部包括:道面工作环境、结构承载力和表面功能3个方面。其中,工作环境应能够采用传感器实现对道面内部温度和湿度、对飞机荷载及起降次数的长期实时监测;结构承载力应包括定期的弯沉盆和GPR雷达检测;表面功能包括定期的抗滑、平整度和表面破损的检测。结构承载力和表面破损检测频率应为1次/年。③机场道面健康状况的运营状态分析模块,作为系统的核心,通过建立合理的数据库架构,根据规范制定的逻辑计算,以及直观的展示平台,对道面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展示,应能够实现基于精确定位的道面格栅化健康状况实时展示分析。展示内容:道面结构层厚度与材料、温度、湿度、荷载、起降次数、弯沉、平整度、摩擦系数、表面破损。④机场道面健康状况智能化养护管理模块,是系统的长期功能。通过对记录的机场道面健康状况分析,根据健康状况预测模型、决策体系和成本效益分析,实现机场道面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养护规划分析,应能够根据机场通行要求和年度预算水平确定最佳机场道面维修方案,包括:道面维修方案及造价清单、道面维修方案决策体系、道面健康状况(弯沉值、平整度、摩擦系数、表面破损等4个性能评价指标)的预测模型。5.其他:可24小时全天候工作,系统整体可靠性高,满足GJB1856的标准化要求。研究要求:用物联网和智能检测技术,实现对机场道面安全性的快速测量与评估,并研发相应的测试设备和评估软件,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技术方案、软件系统、科研样品 |
66 |
机场道面硅氧烷基长效保护剂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研究硅氧烷基多种化合物组合的保护剂用于机场道面保护,防止表面结冰,极大减少冬季除雪工作量和时间,提高道面抗冰冻、砂化和腐蚀能力,大力提升军用机场雨雪天气应急保障能力和机场道面使用寿命。研究内容:开展硅氧烷基多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设计和制备工艺技术、保护剂与混凝土表界面间固化、保护剂性能和作用机理及施工工艺与检测评估技术研究,形成从生产到性能检测到施工应用的全套技术体系主要性能指标:1.材料技术指标:实际应用产品硅氧烷基化合物含量≥99%;可水解的氯化物含量小于30ppm;密度(25℃)0.88g/cm3。2.防护性能技术指标:吸水率比≤5%;渗透深度C40以下混凝土不小于5mm,C40-C50混凝土盐冻次数提高≥25次;3.施工性指标:单机喷涂作业≥2000m2/h,喷涂均匀度误差≤30g/m2。研究要求:运用≥99%含量的硅烷基复合体系,无有毒溶剂,实现环保化,具有防水、抗结冰冻融、耐高低温和抗氯离子渗透多种功能;使用寿命8-10年;所用材料全部采用国产化原料,替代进口;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科研样品 |
67 |
机场道面除雪除冰预警系统研究 |
研究目的:研究机场道面除雪除冰预警系统,用于冬季军用机场冰雪气候条件下对道面冰雪自动检测,提前预警并生成除冰雪作业指令。 |
研究报告、 |
68 |
海上发射场重要设施结构材料选型及防腐蚀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提高海上发射工位重要设施在冲击烧蚀和海洋腐蚀双重作用影响的防腐蚀能力,保障功能最优性,提高重要设施安全可靠性。 |
研究报告、 |
69 |
航天发射场液氢加注库区消防技术措施研究 |
研究目的:指导航天发射场液氢加注、贮运场所的设计与管理,为新一代航天发射场液氢加注、贮运安全操作、事故处置及相关标准编制提供技术支撑。研究内容:1.在分析液氢的理化特性的基础上,分析发射场液氢加注、贮运场所存在的安全性问题;2.通过液氢泄漏、火灾试验,归纳总结液氢泄漏后的扩散规律、火灾爆炸规律、火灾蔓延规律,探索液氢泄漏、火灾后的正确处置方式主要性能指标:提出液氢扩散模型、液氢火灾爆炸规律、液氢火场模型。研究要求: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技术方案 |
70 |
碱镁混凝土在深海设施中的应用研究 |
研究目的:采用碱镁材料替代普通水泥制作的碱镁混凝土,有效保证海水浸泡状态下混凝土的强度不下降和钢筋的完好,解决深海及岛礁军事设施用材难题。 |
研究报告、 |
71 |
新型辐射防护材料和涂装工艺研究 |
研究目的:针对军事区域核与辐射环境监测、核污染清除治理等涉核作业防护需求,研发适用于单兵辐射防护服、帐篷的高效防护材料和涂装工艺,解决目前传统铅材料辐射防护装具重量大,舒适性差的问题,提高涉核作业防护能力。 |
研究报告、 |
72 |
小型无人机快速测量伽马剂量率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针对放射性污染区域辐射剂量监测任务需求,研究基于无人机为载体的远程遥控无人监测分析系统,为处置核事故,监测控制污染扩散,保护人身安全提供有效的手段和措施。研究内容:综合运用辐射剂量监测技术(包含核素分析)、地理信息技术、无线视频传输技术、 无线数据自动组网路由技术(保密频道或4G公共网)、卫星定位、自动语音合成技术、无人机运载投放技术,研发核事故应急监测管理和指挥系统。系统硬件要素包括无线个人剂量仪、可搭载无人机、移动专用应急车、通讯设施、系统运行平台等,系统软件要素包括地理信息、现场语音视频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等。主要性能指标:1.无线剂量仪。测量项:γ/X射线剂量或β辐射;测量范围:γ/X剂量率:0.1μSv/h-500mSv/h,累积剂量:0.01μSv-10Sv;β测量计数:0-10000/s;相对误差:<±15%;温度特性:<±15%(-10℃~+40℃);湿度特性:<±10(40%~90%RH@35℃);无线传输与卫星定位:自主频率或公共网,传输距离可达3000m,点与点之间可多级级联;电源:可充电锂电池,可带有辅助充电设备,以确保工作时间长;符合IP56。2.中心收发机。RF频率:基站频率或自主频段;电源:输入AC220V/50Hz,机内工作电源DC5V,功耗约7W;接口:USB 或者 RS-232串口。3.系统软件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系统或另选;数据库环境:SQLServer2003或其它。4.可移动式无人自动气象站。能够实时采集所在地点的风力情况,温湿度,甚至降水量,气压等等。根据需要可携带移动,也可定点布设。能够将这些实时数据传送到现场指挥系统,供指挥员根据风向、风速等气象参数变化情况及时展开或者调整应急方案。5.小型无人机系统。起降悬停平稳、操控飞行灵活,可有选择地悬挂无线剂量仪或一定体积重量的放射性污染检测仪等进行飞行测量,或受控投放测量,快速侦测高放区,确定污染区边界,同时可监测放射性烟羽扩散方向,监测不同高度的辐射污染浓度等信息;可以携带无线视频设备,对整个应急现场进行航拍,提供最真实直接的现场景象,可将天线中继携带升空,以链接较远端的无线个人剂量仪或其它中继,扩展无线数据传输距离。6.指挥信息系统。由基于GIS地图引擎的地理信息数据、现场地图、软件用户操作界面、无线电信令编解码器和后方通信终端组成。研究要求: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科研样品、测试规范 |
73 |
分布式毫米波雷达机场跑道异物监测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实现正常飞行条件下,机场跑道、滑行道、联络道、停机坪等区域的异物实时监测及告警。 |
科研样品、 |
74 |
大型军港智能化消防保障系统 |
研究目的:为大型舰船日常消防用品提供补给保障,在舰船发生严重火灾时实施高效的岸基消防支援。研究内容:研制智能化消防保障系统,包括:1.消防用品补给站,包括消防呼吸器充气站、泡沫灭火剂填充站、卤代烷灭火剂填充站、CO2填充站、消防器材储存站;2.严重火灾事故消防保障装置,包括岸基应急消防装置、折叠式吊臂救援与吊运装置、泡沫等灭火剂储存罐。3.智能化软件管理系统,具备智能语音对话功能,实现智能库功能,对军港内所有消防保障的硬件设施实施智能化管理,在进行消防保障时,能够根据使用人员的语音,识别处理后进行智能辅助决策。主要性能指标:1.消防呼吸器充气站:12min以内充填20个6.8L压缩空气瓶,有害气体浓度低于规定值(GB/T133277.1-2008,GB18435-2007);2.泡沫灭火剂填充站:额定流量11m3/h,最大出口压力不小于0.6MPa;3.卤代烷灭火剂填充站:额定流量500L/h,最大出口压力不小于5.6MPa;4.CO2填充站:额定流量4kg/min,最大出口压力不小于10MPa;5.消防器材储存站:储存灭火器、消防服等消防器材,储量至少满足1次以上大型舰艇严重火灾事故需求;6.岸基应急消防装置:以燃气轮机为动力源,最大功率7MW,吊臂水平方向延展长度不小于100m,高度方向延展长度不小于50m,吊臂端部配备消防炮水平射程不小于70m,垂直射程不小于30m;7.折叠式吊臂救援与吊运装置:具有良好稳定性,能在5级海况下安全平稳运送伤员与消防补给品,吊臂水平方向延展长度不小于100m,高度方向延展长度不小于50m,吊重不小于30t;8.泡沫等灭火剂储存罐:高倍泡沫、水成膜泡沫存储罐各2个。研究要求:2020年前完成。 |
研究报告、科研样品、软件系统 |
六 |
物资保障领域 |
||
75 |
基于主动防护的战储物资长效储存技术及材料研究 |
研究目的:针对我军战储物资长效封存的保障要求,运用外阻内吸主动防护的封存形式,研制适合有色、黑色和合金部组件、电子器材、光学器件、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皮革制品等各类材质的广谱防护材料,用于战储物资、武器装备在储存、运输等过程中的封存防护,实现封存器件无任何勤务处理的免维护,启封后无需去除油即可投入使用,满足战储物资8~10年的长期有效封存需要。 |
研究报告、 |
76 |
高寒条件下物资设备的储存保管与运输研究 |
研究目的:针对我军北部方向高寒条件下执行保障任务的实际情况,研究物资设备运输、储存保管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升保障能力。研究内容:分析部队携带、储存物资和仪器设备耐寒性能;研究物资设备的保温、储存方案,避免低温对物资、仪器设备的损坏。1.装备物资耐寒性能分析。主要研究高寒条件下装备物资的质量变化过程和失效机理,梳理总结装备物资在高寒条件下的质量变化规律。2.装备物资防护包装技术研究。主要研究高寒条件下满足装备物资快速保障需要的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和包装方法,提出高寒条件下装备物资防护包装的技术方案。3.装备物资储存保管模式研究。主要研究高寒条件下装备物资储存保管的技术要求、配套设施设备、储存保暖方法措施,给出高寒条件下装备物资储存保管的技术路线。4.装备物资载运技术标准研究。主要研究高寒条件下装备物资载运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和实现途径,提出高寒条件下装备物资适应铁、公、水、空运输方式的载运方案。主要性能指标:1.储运温度满足低温贮存-55°、低温工作-40°,符合GJB150.4A、GJB5727要求;2.包装防护和装箱等级符合GJB1182-1991的A级标准;3.包装的自由跌落试验、斜面冲击试验、滚动试验符合GJB2711-1996要求。研究要求:2019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技术方案、标准规范 |
77 |
军品包装设备材料选型研究 |
研究目的:通过军品包装设备材料选型及供应商数据库研究,解决包装设备材料选型不规范无依据问题,为军品包装设备材料选型提供指导和基础支撑。 |
研究报告、 |
78 |
舰用设备备件的抗冲防护包装应用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开展舰用设备备件的抗冲防护技术及冲击试验研究,实现设备备件储存的抗冲击防护和包装,提高备件在战场环境下的可靠性,提高舰船的抗爆抗冲击能力和战斗力;针对舰用设备备件种类繁多、结构各异、价格昂贵等特点,研究一类可反复使用的抗冲击型包装或装具,有效保护设备备件,提高舰艇战场保障能力。研究内容:1.舰用设备备件冲击防护特性研究。2.舰用设备备件冲击响应及冲击极限载荷研究。3.舰用设备备件抗冲击防护结构设计及包装置放装具研制。4.舰用设备备件冲击防护结构的抗冲击动力学特性研究。5.舰用设备备件抗冲击型包装的冲击量级计量计研制及冲击量级标定试验。6.舰用设备备件及元器件的冲击试验。7.备件冲击防护结构及包装置放装具的抗冲击试验。主要性能指标:包装箱系列尺寸规格少于10种;包装材料厚度<20mm;备件种类覆盖通信、导航、枪炮、雷弹、动力等舰艇专业岗位;电子类和弹药类备件包装后应能通过液压双波冲击机试验,可承受5m/s谱速度冲击载荷;新型主战舰艇所有备件防护包装所用的包装箱总重<2t。研究要求:结合新型主战舰艇开展研究,防护包装方案不少于2种舰型,2019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技术方案、科研样品 |
八 |
后勤综合业务领域 |
||
79 |
军队财务智能处理系统 |
研究目的:解决未来保障体制下财务保障任务重、人员少的矛盾,解放双手,大力提升财务保障水平和效率,打造无人智能化的全方位全应用财务保障场景。 |
科研样品、 |
80 |
搜索救助多功能无人艇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研制适合无人艇搭载的搜救功能模块,实现对海上落水人员的自主搜寻、救捞等功能,提升高海况条件下的人员搜救效率。研究内容:1.搜救型无人艇勤务功能需求及主要技术指标论证研究;2.无人艇平台选型研究;3.适合无人艇搭载的海上搜救功能模块总体技术方案研究,海上落水人员目标搜寻、识别、救捞等关键技术研究;4.搜救功能模块样机试制与试验验证。主要性能指标:1. 无人艇平台选型。1) 与海军舰艇上救生艇共架(即能用现有救生艇的收放系统和其他保障条件),艇体尺寸:长≤5米,宽≤2米;2) 具备自主航行、自动避障能力;3) 负载能力≥200kg;4) 最高航速≥30节;5) 续航力≥120海里;6) 工作海况4级;7) 可搭载救助设施包括救生圈、小型救生筏等;8) 通信距离≥15Km;9)具备人工驾驶、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三种工作模式。2. 海上搜救功能模块。1) 具备雷达、红外、可见光三种搜索模式;2) 对落水人员目标识别距离≥0.5Km;3) 通信距离≥2Km;4)搜索距离:对遇难船≥13Km,对落水人员≥1Km;5)目标跟踪距离:对落水人员≥0.5Km;6)具备与母船协同实时救助能力。3. 无人救助设备模块。1)救助设备具备快速启动能力,≤5min;2)无人救助设备最高航速≥6节;3)救助设备持续工作时间≥60min;4)救助设备工作海况4级。研究要求: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科研样品 |
81 |
近岸及岛礁地形水上水下一体化无人测量系统的研究 |
研究目的:以智能化无人水面艇为搭载平台,集成水下多波束声呐测深、水面激光扫描、IMU/GNNS定位定向等传感器,研发一种近岸及岛礁地形水上水下一体化无人测量系统和数据处理新技术,克服传统测量的缺点,实现近岸及岛礁地形水上水下测量智能化无人操控。 |
研究报告、 |
82 |
军队智能仓库建设总体论证与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
研究目的:瞄准军队后方仓库和大型仓储物流基地建设规划,利用智能化、无人化技术,探索与后方仓库作业、存储和管理适配的智能仓库技术形态和应用模式,引导未来智能化仓库建设的方向,为军队智能仓库建设提供顶层设计、建设指南和技术支撑。研究内容:1. 研究智能仓库应用发展现状,论证军队仓库(仓储物流基地)向智能仓库建设发展的需求、目标定位、方向重点、建设方式和应用模式;2.自动化无人化作业研究,选型采用自动引导车、码盘机器人、自动堆垛机器人、自动识别分拣等先进智能设备和智能仓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仓库物资作业流程的全自动无人化作业;3.智能化存储管控研究,针对物资个性化存储需求,实现仓库存储要素监控、智能调节构建最优储存环境、储存物资保质期限等时间节点智能管控报警、自动调整存储布局等。4.智能仓库数据分析,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对仓库物资、配送等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实现仓库收发策略、库房货位存储、物资配送路径、设施设备维修等提前洞察和计划,并优化分配资源。5.现有仓库软硬件改造适配研究,对智能仓库软硬件产品进行选型,研制改造智能仓库相关作业系统和模块,与已有仓库管理软硬件进行融合和改造适配,形成军队仓库智能化改造建设方案。6.智能仓库试点,选择典型仓库进行试点,验证智能仓库功能、应用模式,评估对作业、存储和管理的效能,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示范建设成果。主要性能指标:1.总体论证应当具备针对性和普适性,体现对军队不同物资的存储和作业能力的提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业务需求、总体架构、典型智能应用场景、技术路线、实现途径等。2.根据军队后方仓库和储供中心智能化建设的实际需求,运用先进的无人化作业技术,仓库物资收发、盘点、倒库、翻堆倒垛等作业的无人化率不低于80%。3.由软件系统生成的仓库收发策略、物资储备布局计划、物资配送方案、设施设备维修计划等的采纳比率不低于60%。4.能够实时或准实时采集各类业务数据,其中作业活动、配送过程、物资状态、环境要素等的可视化率不低于90%。5.试点仓库物资自动识别率不低于95%,军用物资编目使用率100%。6.软件系统采用B/S架构,支持集中部署或分布式部署,可通过“军队后方仓库业务综合接入平台”,基于标准的数据规范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交换,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研究要求:2021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技术方案、软件系统、科研样品、试点环境 |
83 |
特殊环境军人可穿戴防护与增强技术研究 |
研究目的:针对装甲车辆、坦克、潜艇等特殊环境下高温、高湿、异味、密闭空间、活动不便等伤害因素,研究应用最新智能可穿戴技术,开发军人“防护-增强”系统,有效增强体力、耐受力、意志力和感知力,并减缓腰肩盘损伤、皮肤疾病、精神压力等的发生,完善执行特殊任务时的智能化保障装备体系。研究内容:1.轻便型自适应智能空调服技术研究开发。突破贴身混合制冷除湿原理;2.提神醒脑和抗菌除臭技术研究。应用天然汉麻材料和药物挥发等原理;3.穿戴式感知技术研究。以智能鞋垫、背心形式实现低负荷心率、呼吸监测;4.智能穿戴式理疗增强技术研究。以鞋垫、袜子、背心、头贴等形式,实现穴位药物熏蒸渗透、经颅电刺激,肩腰足理疗等。主要性能指标:1.自适应空调服:系统重量≤5.0kg(含电池),环境温度16~40℃,恒温区间:23±5℃,最大制冷量>330W,持续工作时间≥4h,“液-风”混合制冷,具有温度自适应调节功能;2.提神醒脑和抗菌除臭技术:设计立体通风风道,加入2种以上药物配方,吹散到人体头部;采用天然汉麻织物和改性发泡材料,对金黄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抑菌率达到95%以上;3.穿戴感知技术:采用柔性织物电极和传感器,电极阻抗<2 kΩ,包括心率(30~250次/min)、心电(0.5~4mV)、呼吸(0~120次/min)、体温(0~50℃)等指标监测,准确率≥95%,实现无线数据传输,具备士兵负伤、疲劳、健康实时监测及预警功能,服装压力范围<4kPa;4.穿戴理疗技术:1.穴位熏蒸鞋垫:厚度<2cm,单只重量<200g,穴位数≥4,提供3种以上熏蒸药物配方,恒温精度±0.5℃,持续工作时间≥8h;2.电疗背心、袜子:采用柔性织物电极,具有连续、断续和疏密3种刺激模式,电流强度0~99mA/0.1mA,脉冲频率1~200 Hz/0.1Hz,刺激时间≥99min;3.经颅电刺激头贴:直流、脉冲、正弦等刺激波形,电流强度0.5~2mA/0.1mA,正弦频率0.01~250Hz/0.1Hz,脉冲周期100~2000ms/100ms,刺激时间≥40min。研究要求:以鞋垫、袜子、背心(空调服+感知理疗背心)、头贴等形式与现役作训鞋、作训服和头盔一体化集成使用,各完成10套样机或样品。2021年底前完成。 |
科研样品、研究报告、技术方案、软件系统 |
84 |
大吨位无人化智能运输投送平台指挥调度与仿真模拟系统研究 |
研究目的:探索无人化平台实施军事运输的可行性、建设方案及信息化支撑平台。主要内容:1.调研国内外、军内外无人化运输平台发展现状,论证大吨位、抗毁伤、智能化无人运输平台开展军事运输的可行性,从军事角度对无人化运输平台指挥调度需求进行梳理;2.研制无人化投送装备运行需要的基础支撑软件、网络通信软件,提供基础运行环境;3.探索典型无人投送应用,选取并研制具有典型应用示范意义的无人投送应用系统,验证无人化投送平台的使用效能,为大规模规范化运用无人化运输装备开展军事运输奠定基础。主要性能指标:1.无人化运输平台指挥调度软件平台技术指标:(1)具备任务协同规划、动态指挥调度、综合态势生成、过程监控、方案优化评估、信息分发共享等功能;(2)支持完整的军事交通运输资源,至少包括公路、铁路、空运、水运4种形式;(3)支持足够数目的军事交通运输工具,实体种类不小于20种,同一区域实体数目≥200个;(4)支持军事交通运输工具实体的常规行为姿态的模拟,如飞机的起飞、降落;车辆的起动、停止等;(5)支持上级军事交通战略布局指令快速响应时间延时≤2s;(6)支持军事交通运输调度指挥工作快速响应操作,响应时间≤0.5s;(7)支持军事交通运输调度实时任务分配,路径规划与在线重规划时间≤2s;(8)提供基础运行环境,包括基础支撑软件、网络通信软件等基础软硬件设备。2.仿真软件:(1)支持军事交通运输调度执行效果预测;(2) 提供开放式的设计、开发、运行仿真模型框架,支持概念开发、实验、训练和任务预演,支持HLA和DIS仿真协议;(3)仿真模型要求支持地形、天气、传感器、通信等,典型地域地形类型≥10种;创建和控制想定延时≤2s;同一时刻任务规划数量≥5个;(4)支持GIS全球图像、高程数据及影像数据,支持数字地图中通用矢量数据格式、影像数据格式、地形数据格式的处理;(5) 2D视图支持军标库数据,支持坐标系转换,至少包含高斯投影坐标系、2000地理坐标系、WGS84坐标系的相互转换;(6)3D视图支持增强态势感知;(7)仿真运行速度加速比≥100倍;(8)想定加载时间≤120s;(9)单个交互干预命令响应时间≤1s;(10)仿真场景面积≥1000km×1000km;(11)实体仿真计算帧率≥30Hz;(12)交互命令响应延迟≤1s;(13)具备评估无人化运输投送平台保障效能的能力。研究要求:2020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软件系统 |
85 |
军用集装箱智能定位与跟踪系统研究 |
研究目的:运用物联网、移动通信与大数据技术解决现有军用集装箱智能化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状态检测和定位跟踪技术等问题,提升军用集装箱智能化管控水平,实现对军用集装箱全供应链下的跟踪监控和调度。研究内容:1.分析国内外集装箱发展现状,提出军用智能集装箱发展趋势;2.依托物联网、移动通信与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论证设计军用集装箱智能定位与跟踪总体方案,研发相关智能传感模块,实现军用集装箱的智能化集成;3.研发由智能集装箱、通信网络、大数据服务技术组成的军用集装箱智能定位与跟踪系统;4.依托军事物联网核心技术应用,研究军用智能集装箱应用数据加密和系统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5.研究军用集装箱及其智能定位与跟踪系统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主要性能指标:1.提交军用智能集装箱发展与应用趋势报告;2.提交军用集装箱智能定位与跟踪技术方案,研发集装箱相关智能终端感知硬件模块,使用与存储温度-40度至80度;低频唤醒频率125kHz,手持式阅读距离<1m,固定式阅读距离<4m;高频通讯频率2.4GHz,固定式阅读<90m,手持式阅读距离<60m,正常使用寿命不低于3年,联合定位精度不低于5m;电子标签技术指标符合军用标准;具备与当前典型军用集装箱的智能化集成能力,具备拓展应用能力;3.研制的后台军用集装箱智能定位与跟踪系统,要求主体采用B/S架构,具备与北斗、地图集成能力,具备与定位数据、空间数据和元数据的关联能力,支撑500万总数以上军用集装箱数据集成与可视展现能力;4.系统应用支持与军内安全认证衔接,设计系统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方案,支持设备、用户、通讯等各层面的角色或安全认证;5.系统架构具备开放拓展能力,成果应包含不少于8个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研究要求:2019年全部完成。 |
研究报告、技术方案、科研样品、软件系统、标准规范 |
86 |
军民兼容物联网安全防护研究 |
研究目的:解决军民兼容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防护体系化集成和海量终端安全接入问题,为推进军事物联网建设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
研究报告、 |
87 |
机场保障态势无人智能检测评估系统 |
研究目的:通过无人智能化保障设备的研制应用,实现对机场保障资源和保障态势的动态监控,为飞行保障提供辅助决策和整合调度,提高飞行保障效率。研究内容:1.机场保障态势检测评估需求分析,包括外场保障人装物动态监控、机场勘测、净空检测、损毁评估等;2.检测评估信息处理研究,包括信息类别、使用单位、传输路径和流程、数据处理分析、辅助决策信息支持等;3.检测评估手段研究,包括无人平台选择、检测设备选择等;4.检测评估设备研制试验。主要性能指标:1.机场勘察选址、损毁评估、净空检测与管理系统:具有空间数据获取、建模、纵横断面图生成等功能;净空检测平面精度优于10cm,高程精度优于8cm,移动速度≮20km/h;毁伤区域体积测算精度优于0.001m3,能对疑似物体进行精确测量,面积测算精度优于0.01m2,24h内完成1个机场全部的勘察选址数据获取并完成相关处理,设备可快速换装无人机机载或其它车载、人员携行。2.飞行区实时动态全景监控系统:支持分布式视频地理空间数据的显示及管理。3.外场保障作业状态实时监控系统:监控对象包括车辆、人员定位及作业状态,定位时间<3s,查询时间<5s,定位精度优于1.0m,可与机场现有通信方式融合传输。4.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具备立体全景可视、交互式浏览、态势显示、模型管理、土方量计算、统计分析等功能,支持100个以上并发用户;可实现全区域多源数据融合、定点查看、区域数字地形数据快速生成。5.无卫星导航信号情况下,测量与导航精度优于50cm。研究要求:2021年底前完成。 |
研究报告、科研样品 |
88 |
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军事物流运输配送环节的应用研究 |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在运输投送领域的可行性应用,为运输投送全程动态监控和运费结算精细管理提供辅助技术手段。 |
研究报告、 |
89 |
后勤领域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研究 |
研究目的:构建一个集后勤科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性研究合作,科研成果发布,技术转移协作和应用等功能的技术链共享平台,为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破解军民后勤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等提供技术支持及应用服务。研究内容:1.后勤领域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机制研究,主要包括后勤开放科研项目推出发布机制、军地科研力量协同攻关机制、军队后勤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民用先进技术引进优化机制,明确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主体、目标、内容、方式、流程和配套管理办法。2.软件系统研制,主要功能:(1)基础数据服务,提供后勤开放科研项目、军地后勤科研力量、后勤科技成果、民用先进技术的采集、审核、发布;(2)开放科研项目管理,提供后勤开放科研项目发布、受理、立项和研究全过程管理;(3)成果转化管理,提供军转民、民转军成果的登记、引进、吸收和转化管理;(4)数据交换服务,建立共享交换池,实现基于军网和互联网部署平台的项目成果等数据共享交换;(5)数据受控访问,提供定向推送、订阅发布、消息服务等机制,实现统一授权,统一监控和统一管理功能。3.建立数据库,包括开放项目、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和军民融合专家等数据库;4.标准规范制定,主要包括开放项目、成果转化和科技资源等信息采集规范和服务规范。主要性能指标:采用B/S架构,支持数据量≥1000万条,在线并发用户≥5000个,响应时间≤2s;平均故障间隔时间≥2000h。研究要求:符合后勤虚拟专网数据跨网交换体制,支持军地跨网(军网和互联网)部署和数据自动同步更新,2020年底前完成。 |